企业新闻

故宫馆藏地毯至今已有四五百年
发布时间:2011-08-15  查看次数:3360

    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影响着文物的价值判断:故宫所藏的文物中,艺术水平较高的字画类、丝织品、陶瓷、珐琅等物件研究较为重视,而对于艺术价值不高的诸如宫廷当年生活用品等则研究较少。

    清朝重大仪式结束后,太监一般对地毯不做清洗,随便一卷放在一旁。因为体积过大,厚重,十几个棒小伙儿都抬不起来。1925年后,堆积如山的地毯一直被存放在御茶膳房楼上库房中。

    “房子连玻璃都没有,风蚀土浸,糟朽严重,一闻就顶鼻子臭味。”苑洪琪后来拍下了清理时的照片:毯子里到处是老鼠洞和黄鼠狼窝,第一天,光老鼠屎等杂物就清出一推车。

    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苑洪琪讲述了这么一个细节:1994年起,故宫陆续编辑出版了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(大系)》(60卷),几乎囊括了故宫全部文物的精华,但惟独没有收录地毯。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对保存在御茶膳房这堆地毯一无所知。

    2001年,御茶膳房里这堆沉睡了76年的“庞然大物”被一个英国人--地毯收藏家麦克唤醒了。

    一天,这位英国地毯收藏家来到了苑洪琪的办公室,提出要看一看清代的宫廷地毯。麦克同时还是一名地毯着作出版商,此前,已经分别出版过意大利、德国、英国宫廷地毯的图片分册,此次专为出版“中国与东南亚”分册而来。麦克拿出自己收集的3张故宫地毯的照片,苑洪琪辨认后认为:这些照片中的地毯是不久前故宫自己复制的,并不是皇家地毯。麦克依然心存一线希望:“故宫里还有比较老的地毯吗?”“当时故宫并没有人研究这个,就想推了算了。”苑的一个同事对麦克说:“老的地毯有是有,就怕你不愿意看。”打开库房后,麦克“刷”地跪在地上,对着堆积如山的地毯泪如雨下:“我终于见到了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!”“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,我决心对这些地毯做一些研究。”事后,苑洪琪回忆说。让苑洪琪纳闷的是:麦克凭什么一下子就能看出地毯的年代呢?麦克告诉苑:他见到的是一块明代的地毯。这一判断并没有得到苑和同事的认可。

    麦克揭示了其中的秘密:跟清代相比,明代地毯上绣的龙瘦骨嶙峋,而清代则较肥厚,越到晚清,龙越肥而无神;明代绣的是典型的牡丹花,清代则是想象的、既像莲花又像牡丹的宝相花。后来,碳14对地毯的经线检测结果证实了麦克判断:其年代正处于明朝的15世纪,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。

    2001年,御茶膳房将要维修,保存在里面的地毯必须搬走。苑洪琪向院里申请了10万元经费,雇了70多人对地毯进行了清理。8月的一天,房门打开,清理工作开始,刚刚轻轻地拍打毯子,工人的头上、脸上就被飘起的尘土、虫霉、蛀皮覆盖了。征得院方的批准后,苑洪琪和同事弄来一个吸尘器,用最小的功率小心翼翼地吸去尘土。苑洪琪和同事先后共清理出各种地毯800余块,其中来自三大殿的近百块,大小都在6米宽、12米长左右。随后,苑洪琪和同事对地毯进行了丈量,吸尘抖晾、熏蒸洒药,最后用杉篙做成毯轴,外面包上防潮防腐的无酸纸。整理出来的地毯用大塑料纸包裹,统一消毒后,存放在故宫北五所最好的地面库房内。院里已经决定,准备再消毒一次,把地毯放在离地的坡形支架上。

    研究发现:绝大多数地毯的年代都在200多年前的清代中、前期,一些是更早的明代中、晚期,晚清的是极少数。这一发现使故宫成为国内最丰富、最全面、级别最高的地毯收藏之地。另一个发现是:从用材、用色看,充满了浓厚的皇家气息,说明这些地毯大多数由皇家专门按照一定画稿组织编织的,地方捐贡仅为少量补充。文饰研究还显示,清代的地毯明显受到明代地毯和西洋艺术手法的影响:龙凤毯和锦纹毯有明代遗风,锦纹毯在乾隆时期消失;清早期的宝相花毯花叶小而少,后来花叶越来越大而多,花哨的弯曲度明显借鉴了西方洛可可和波斯风格。苑洪琪还发现:传统的专家认为,宫廷地毯的经纬线特别是经线应该是麻的,但经过检测和手触摸,发现三大殿地毯的经纬线都是丝的。苑洪琪研究发现:宫廷中的小块地毯(即“万能地毯”,不固定地铺在某宫殿的地毯)来源非常复杂,有的是后来收购的,有的来路不明。为了弄清这些地毯的来源,苑洪琪向民间的私人收藏家求教,在那里,她得到了区分地毯产地的方法:初步判断这些地毯产于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古、宁夏、北京。为了让花饰更突出,一种地毯在花纹上绣有金银线,经鉴定,这种地毯原产于新疆。为了复制地毯,苑洪琪找到了新疆。令她失望的是:当地根本不知道他们曾产过这种地毯,“最大的可能是,这种手工工艺已经失传了!”


没有了 | 没有了